甘肅25個景點導游詞 甘肅景點導游詞二十五篇
導讀:甘肅25個景點導游詞 甘肅景點導游詞二十五篇 1. 甘肅景點導游詞二十五篇 2. 甘肅導游詞22篇 3. 甘肅的導游詞300字 4. 有關甘肅概況的導游詞 5. 甘肅19個景點導游詞 6. 甘肅省景點導游詞 7. 甘肅導游詞19篇 8. 甘肅旅游景點導游詞 9. 甘肅的導游詞 10. 甘肅省導游詞四分鐘
1. 甘肅景點導游詞二十五篇
彭陽縣位于寧夏東南部邊緣,六盤山東麓,西連寧夏原州區(qū),東、南、北分別環(huán)臨甘肅省鎮(zhèn)原縣、平涼市和環(huán)縣。彭陽人文底蘊深厚,風景名勝、人文遺跡眾多,彭陽景色迷人、風光無限。賞瀑布、觀梯田,山水無意,游人有情,醉乎其中,悠然忘我。彭陽的山水是那么的自然,雖經人工,宛若天成。
2. 甘肅導游詞22篇
會師塔是會寧人民為了弘揚紅軍精神紀念紅軍第一、二、四方面軍會師50周年于1986年修建,會師塔現已成為甘肅省會寧縣地標性建筑。
3. 甘肅的導游詞300字
保安族居住在甘肅省臨夏境內的積石山縣大河家。現有人口11000多人,信仰伊斯蘭教。這里水草肥美、林木蔥郁,泉水潺潺。據說是大禹治水的源頭。生產保安腰刀,已有100多年的歷史。早期腰刀是沒有鞘的木頭把子,后來發(fā)展成牛角把子,但是。造型、刀口、式樣仍然不夠理想。
隨著社會的發(fā)展,能工巧匠們帶著各自的“絕招”,在一起不斷切磋打刀技藝,對于造腰刀的復雜工藝過程,像設汁、鍛打、粹火、鋃嵌、砸鉚等等,都有了新的突破。特別是近幾年來,市場開放,給保安腰刀打開了銷路,商業(yè)、外貿部門不斷訂貨,把保安人忙得更是應接不暇。
4. 有關甘肅概況的導游詞
河西走廊(HexiCorridor),因位于黃河以西,為兩山夾峙,故名河西走廊。簡稱河西、雍涼。是甘肅西北部祁連山以北,合黎山以南,烏鞘嶺以西,甘肅新疆邊界以東,長約1000公里,寬數公里至近200公里不等,西北東南走向的長條堆積平原。是中國內地通往西域的要道,古涼州、雍州的屬地、治所所在地,古西北首府所在地,佛教東傳的要道與第一站,絲路西去的咽喉,經略西北的軍事重鎮(zhèn),中原名士躲避北方戰(zhàn)火的棲息場所。自古以來就是富足之地、兵家必爭之地。
河西走廊歷史悠久,文化厚重。前涼、后涼、南涼、北涼、西涼、大涼在此建都;公元前1年已有了經貿和宗教往來的古道;先秦時期的馬家窯文化,齊家文化;大小乘佛教通過河西走廊傳入洛陽;佛教古代四大譯經家有三位與河西走廊有著深厚淵源;20世紀中國四大文獻考古奇觀中的兩大奇觀敦煌遺書、居延漢簡與河西走廊有關;被定為中國旅游標志的馬踏飛燕從河西走廊出土;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版圖的歷史見證地涼州白塔寺在這里屹立;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、1600余年歷史的敦煌莫高窟在這里留存;華夏族的農耕文明在河西走廊保留下來。
5. 甘肅19個景點導游詞
蘭州地處西北的黃土高原上,居黃河上游,山大溝深,地形結構復雜多樣,歷史上是一座邊關要塞城市。蘭州由于皋蘭山而得名。隋文帝開皇三年(公元583年),因城南有皋蘭山,故命名蘭州。取“蘭”字,是由于黃河穿城而過,沙州富饒,得名蘭州。另外,蒙古語中的“皋蘭”即河邊的意思,皋蘭山是指河邊的山,此山正在蘭州城的南面。蘭州沿用時間最久、流傳最廣的名稱是金城和蘭州。
6. 甘肅省景點導游詞
我的家鄉(xiāng)寧夏川,春天百花爭艷,夏天綠樹成蔭,秋天金葉蓋地,冬天白滿蒼穹。 我的家鄉(xiāng)寧夏川,枸杞紅而軟,發(fā)菜黑而細,甘草壯而黃,賀蘭石光而滑,二毛皮白而亮。
我的家鄉(xiāng)寧夏川,雄渾壯闊的黃河奔流不息;人民廣場上的鮮花爭奇斗艷;葦塘里的碧水清澈見底。
我的家鄉(xiāng)寧夏川,金川銀川米糧川。金黃的土地,銀色的湖泊,牛羊成群,田地相連。古樸的水車伴著淙淙流水悠閑自在地轉著;羊皮筏 子無憂無慮地漂在水上;風吹沙坡,細沙轟鳴。 我的家鄉(xiāng)寧夏川,山滿坡,水滿原,林滿川。雁兒飛越瑪瑙般的綠地時,身兒落了;人兒經過寶地般的寧夏川時,心兒留了……..
7. 甘肅導游詞19篇
此樹位于甘肅省鎮(zhèn)原縣上肖鄉(xiāng)東莊一高崖上。
這棵矮小而又古老的絲綿木,當地人誤認為是榆樹。該樹樹千中空,粗細多變,盤旋扭結曲折,蜿蜒斜向下延伸,起伏無規(guī),渾身多結,樹皮粗糙厚實,魚鱗排列齊整。形如蛟龍掙脫霸絆,躬身騰空。外露零星干枯樹枝形似龍須龍角,整個枝頭如龍頭高揚,怒目圓睜,吹須擺角,有點猙獰,當地人稱此樹為"龍頭榆"。
8. 甘肅旅游景點導游詞
甘肅是個多民族地區(qū),獨縣魅力的甘南藏族風情、肅南裕固族民俗,讓許多國人甚至外國客人都新奇不已
9. 甘肅的導游詞
我的家鄉(xiāng)在有著十年九旱的會寧的一個小山村里,哪里有很多山,也有大片貧瘠的黃土地。
春天來臨的時候,小草露出地面,樹木發(fā)出了嫩綠的枝芽,農民伯伯在浮著厚厚的黃土地里揮動著牛鞭辛勤的播種著,到了四、五月份桃樹、梨樹、杏樹爭相開放到處一片片粉色、白色、紅色好看極了
會師塔是會寧人民為了弘揚紅軍精神紀念紅軍第一、二、四方面軍會師50周年于1986年修建,會師塔現已成為甘肅省會寧縣地標性建筑。
?
會師塔高達28.78米。共11層的紀念塔,象征長征途中總共經歷了11個月。塔的整體為三塔環(huán)抱,前九層分開,最后兩層合在一起。象征著九九歸真,三軍統(tǒng)一。正面雕刻著鄧小平題寫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一、二、四方面軍會師紀念塔18個大字。
塔內懸有甘肅楹聯(lián)學會會長安維翰撰寫的對聯(lián):會一二四方面紅軍,憶井崗舉旗,遵義籌策,大渡橋橫,金沙水拍,過草地,爬雪山,除腐惡,斬荊棘,長征途中三軍明良遇,將相和,肝膽相照,風云際會;寧千萬億倒懸黔首,顧祖厲激浪,香林放彩,關川穗碩,青江風徐,去郭城,穿韓砭,越溝岔,翻坡寨,枝楊鎮(zhèn)上全民簞壺迎,袍澤與,詩文傳捷,酒看犒師。
10. 甘肅省導游詞四分鐘
甘肅是一片紅色土地,在這片西路軍將士征戰(zhàn)過的地方,傳揚著許多西路軍的故事,也留存了豐厚的紅色文化資源。
位于甘肅省張掖市高臺縣的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,前身為高臺烈士陵園,園內安葬著西路軍轉戰(zhàn)河西、血戰(zhàn)高臺壯烈犧牲的紅五軍軍長董振堂、政治部主任楊克明等3000多名革命先烈的忠骨。
在1937年1月的高臺之戰(zhàn)中,西路軍第五軍在董振堂的率領下,縱使敵強我弱、敵眾我寡,高喊“人在高臺在!”“與高臺共存亡!”的口號,以簡陋的武器與十倍于己之敵惡戰(zhàn),堅守孤城半月之久。
西路軍不畏艱險、浴血奮戰(zhàn)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,為黨為人民英勇獻身的精神,同長征精神一脈相承,是中國共產黨人紅色基因和中華民族寶貴精神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一件件實物、一張張圖片,再現了當年西路軍英勇奮戰(zhàn)、血決祁連的悲壯歷程。甘肅省各級紀檢監(jiān)察機關在黨史學習教育中,既通過開設黨史課程等方式,推動學黨史與紀檢監(jiān)察業(yè)務培訓相融相促,也注重用好革命遺址遺跡,傳承和弘揚西路軍精神。
Hash:636319976169179b61286b60a4bdd7cdf8b17f47
聲明:此文由 謝絕崇拜 分享發(fā)布,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,文章內容僅供參考。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,請聯(lián)系我們 kefu@qqx.com